Quantcast
Channel: Moviegoer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1975年自序

$
0
0

自 序(1975)

【美】达德利·安德鲁   李伟峰 译

 作者简介: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耶鲁大学电影中心的创建者、资深教授,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 李伟峰,湖南人,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获电影学硕士学位。

据我所知,目前已有的电影理论史方面的两大巨著是:基多·阿里斯泰戈(Guido Aristarco)的《电影理论史》(Storia delle teoriche del film)和亨利·阿杰尔(Henri Agel)的《电影美学》(Esthétique du cinéma)。我本人从这两本书中获益不少,但我并不打算效仿他们,列举每一位理论家并解说每种理论的发展历史。

相反,本书期望能使主要理论家们相互对抗,看看他们对相同的问题持有的不同见解,从而揭示他们的思想根基所在。因此,我选择了一些主流意义上的理论大师,他们的理论既有宽度又有力度。一些偶然论及电影的学者[如潘诺夫斯基(Panofsky)、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加普里埃尔·马塞尔(Gabriel Marcel)、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和早期的理论家[如里乔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韦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都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在我看来,后者还不足以和前者进行比较和抗衡。

本书将优先讨论那些英文版或已有英译本的理论著作。当然这会不可避免地忽略一些法国、苏联和意大利的理论家。但是,既然本书 旨在帮助而不是代替人们阅读理论家的著作,这种做法也无伤大雅。 当然,本书的最后一章特别探讨了几位当代法国理论家的法语著作, 那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已经引起广泛重视,且有一部分作品也正在翻译中。

本书的结构看起来像是按时间顺序组织的,但这纯属巧合。我只是依照传统把电影理论分为形式主义(formative theory)和写实主义(realist or photographic theory)。这种分类法来自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所有电影都可追溯自梅里爱(Méliès)和卢米埃尔(Lumière)。电影理论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几乎全是形式主义理论。直到1935年,我们还难以找到和于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贝拉·巴拉兹(Béla Balázs)及弗谢沃罗德·伊拉里昂诺维奇·普多夫金(V. I. Pudovkin)相抗衡的写实主义者。同时,早期写实主义的种子慢慢发芽,直到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提出电影本体论,美国出现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还有一些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导演如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 Leacock)、 彭尼贝克(D.A. Pennebaker)和迈克尔·罗默尔(Michael Roemer)等,早期写实主义的种子才开始长成参天大树。

让这些理论相互对抗是有价值的,事实上这正是理论发展的本质所在。针对早期相对粗糙的写实主义,形式主义者发表文章予以抨击,电影创作者刊登了这些批评,大众也从容地接受了。稍后,写实主义者又指名批评形式主义者,指责后者为了使电影成为一门正规艺术,粗暴地切断了电影与写实之间的天然联系。

我必须再次强调,本书无意囊括每个流派的每个理论家。我只选择那些能清楚阐释自己立场的理论家,无论这立场背后是他自己渊博的思想或是重要的学术传统。通过不断地挖掘他们理论的传统和核心, 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几个立足点,从而更轻松、更有效地去阅读那些原著。举例来说,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形式主义理论家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立场相当一致,但他们的理由和论据却有非常大的差异。很多学电影的学生习惯比较不同阵营的理论家,比如爱森斯坦和巴赞,而在我看来,比较同一阵营的理论家更有意义,本书也旨在推广这种比较研究方法。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讨论当代理论,其中有些在本书写作时还处于发展阶段。这些理论大都着眼于超越“形式主义—写实主义”的论争。 它们或者辨证地综合两家之所长[如让·米特里(Jean Mitry)],或者通过将议题提升到更抽象的层面,使“形式主义—写实主义”之分显得没有必要(现象学家和符号学家都是如此)。由于这些理论极其复杂,立场又多暧昧,我只能把研究范围限定在法国学派之内。尽管其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研究主题相同且立场鲜明。最后一章最多只能给读者提供一些路标,以便认清主要问题,然后在经典理论的指引下关照各种不同的立场。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免忽略掉一些重要的(或将会变得重要的)理论家。但是我最关心的,同时也是所有电影学者与学生所应该关心的是电影理论本身,而不是对每一个理论家的区分。即使本书已经穷究各家理论,读者也不应该心满意足地放下此书,认为自己已经消化了各家学说的概要。我希望大家可以得到这些理论的启发与鼓励,从而开始探究自己的理论。

写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所。在此,我要感谢国家人文学科捐赠基金会给我时间来写作这些论文。同时,爱荷华州立大学严肃的电影理论研究传统(可参见在这个领域内的许多论文)提供了非常好的写作氛围[山姆·贝克(Sam Becker)博士就是这种传统的化身]。

更重要的,我要感谢五年来那些上过我的电影理论课程的学生们, 是他们帮助我获得了本书可能具有的洞察力和比较视点。请允许我特别引述几位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中有一些也已经在教授电影理论的课程了,是他们的论文和课程讨论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各种理论:唐纳德·弗雷德里克森(Donald Frederickson)有关于果·明斯特伯格的论文清晰而严谨,让我认识到这种鲜为人知的理论的力量以及它背后的理论传统。杰弗里·巴卡尔(Jeffrey Bacal)和詹姆士·斯佩乐贝格(James Spellerberg)的论文直接启发了我对爱森斯坦理论的研究,布里安·刘易斯(Brian Lewis)和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则无限地拓宽了我对让·米特里的认识。

最后,我还要向以下朋友致上我个人的谢意:克里斯蒂安·科吉(Christian Koch)、 丹尼斯·纳斯塔(Dennis Nastav)、 安东·普凡库赫(Anthony Pfannkuche)、埃连·埃文斯(Ellen Evans)和唐纳德·克拉夫顿(Donald Crafton)。他们不仅帮助我理解各项研究课题,更对整个理论工程的建构提出了重要的批评。(部分地)也因为他们的帮助,本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项研究任务。本书的面世还要感谢爱荷华的拉里·沃德(Larry Ward)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约翰·赖特(John Wright),感谢他们的细心工作和超凡的幽默感。

1975年6月于爱荷华城

(本文摘自《经典电影理论导论》1975年版自序部分,原名为《主要电影理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