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Moviegoer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

雷祯孝的“电影课研究”评述

$
0
0

雷祯孝的“电影课研究”评述

王伟

作者简介:王伟,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雷祯孝简介:雷祯孝,四川省宣汉县人,我国人才学家,电影课研究者。1963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5年任武汉大学人才学研究室主任;1997年起担任九五、十五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电影课研究总课题组执行组长;2006年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就业指导教师、湖南大学教授;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电影课课程研究总课题组执行组长。目前,已出版《中国人才思想史》《电影课实验在中国》等5部著作。

 

本文主要通过对雷祯孝及其研究小组关于电影课的观点和研究现状的探究和评介,进一步探讨把电影课作为中小学的课程之一,如何确定其教学定位和功能定位、如何选取影片片目等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

电影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通识课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展,尤其是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发展更是较为成型、颇为成熟的。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影课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略显缓慢,整体较为滞后。鉴于此,本网站设置了电影课专栏,旨在为我国中小学生提供高水平、有指导意义的电影课,希冀能够行之有效地指导我国中小学生掌握鉴赏电影艺术的方法、满足学生对电影短片创作等方面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电影课能够与世界领先的教育观念相接轨。本网站第一期的电影课板块,主要以中国电影课研究者雷祯孝的电影课研究为样本,对其电影课理念和实施作出一个较为客观、有借鉴意义的评述,从而对我国电影课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期待。

一、   雷祯孝电影课的进步意义

1、    电影课意识的确立

电影课在我国的教育界既不是横空出世,也不是绝无仅有。中小学将“看电影”作为课余爱好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中有意无意地施行可说是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中叶,全国各大中小学教师就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去电影院观摩影片,并在观看影片后,指导学生们在课上讨论电影、在课下书写影片的观后感。这是电影课的最初雏形。尽管学校当时所选取的电影题材仅限于《东方红》、《长征组歌》等纪录片和《洪湖赤卫队》《南征北战》这类的爱国主义影片,但是,这对于我国的电影课教育来说是具有预见性和开创性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课在我国一直是作为教学方式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是我国教育界的高度自觉。

在教育界逐步发觉以这种观摩影片、写观后感的电影课形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电影课的需求后,到上世纪末,我国人才学家雷祯孝将电影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引进到中小学的教育中来。据雷祯孝本人讲,之所以将其研究重心从人才学转移到电影课,是因为电影课是对人才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探讨。更重要的是,电影课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社会的主宰者——中小学生。

可以说,雷祯孝是我国电影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拓荒者,他使我国电影课从无意识的实践到有意识的觉醒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2、    电影课从课余活动转为正式课程

自2002年7月山东省淄博市的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后,雷祯孝的研究小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全面启动了电影课研究的三部曲,在电影课网站开设密码区供课题学校共享研究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电影课实验在中国》一书(王珠珠主编,雷祯孝执行主编),在武汉召开了电影课的第二次全国研讨会,交流了39课电影课主题课例,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合作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了电影课对儿童的影响心理测评培训,并于2004年4月进行了测评。同时与日本的交流也更加升级。9年来,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1所中小学、20所幼儿园近50万学生、2万多教师成为电影课的开拓者。”创办了电影课网站www.dianyingke.cn,并于2004年7月起开设免费下载。截至到2009年,根据雷帧孝的统计数据,“已是电影课进展的第16个年头。16年来,26个省、市、自治区里陆续加入电影课实验团队的400多所学校,绝大多数把电影课排进了课程表,作为本校课程。在校学生80万人,历年毕业的受益学生超过200万。”

到2013年,电影课在我国从试行、实验、研究到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经走到了第20个年头。在此期间,雷祯孝及其课题小组对电影课的推进从未间断过。可以说,雷祯孝的坚持和执著使电影课从业余活动转为正式课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    电影课实现了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蜕变

雷祯孝说,“(电影课的实施)最早是在浙江温州的一个农民城龙港镇。……三年之后,消息不胫而走,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馆长李鹏带助手来访,动员我们加入全国教育科学的“九五”规划课题,我们很快就收编了,成了正规军。“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五年计划,电影课连续实验、实证。到15年时,2008年,国家五个部下文了,正式通知全国,“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同年,教育部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我当了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到现在为止,全国的电影课实验学校是515所,国外有l所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学校。

雷祯孝的电影课通过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实验和推广,逐步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和项目支持,在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要求将电影课确定为中小学基本课程并在全国中小学实施之后,电影课才从所谓的电影课真正成为“电影课”之电影课程。随着国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对电影课的推广,使雷祯孝的电影课实现了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蜕变。

可以说,雷祯孝为电影课在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的施行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我国电影课课程体系的初步完成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保证。

二、   雷祯孝电影课的局限性

雷祯孝在我国中小学电影课的创办、发展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其在电影课各个方面的先行者地位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在探究和评介其电影课的过程中发现,雷祯孝在电影课的课题定位、具体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1、 对电影课的定位有失偏颇

雷祯孝认为,“电影课的意思是,要把好电影当做课本用到所有学生的课程中来。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理念:好电影也是书、好电影也是饭、好电影也是药。”“我们在很多学校做了教学实验后发现,电影课对多门学科都有好处。不经过试验不知道,经过实验,可以说,电影课对11门相关课程都有程度不同的促进。比如,电影可以促进语文课,使学生语言文学表达能力提高;可以促进历史课,大量地观看与历史有关的电影,比老师枯燥的讲课有更好的效果;还有地理课,学生们在电影中看到全世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了老师口述不能完全表达的问题还有思想品德课,电影中能够解决的思想品德就太多了,比如勇敢、机智、坚强、善良、爱心等等。英语课就更直接,有两种声道的发音,通过英语声道可以学到最纯正的外语音乐、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影片就是艺术的熏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雷祯孝的电影课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某科课程,而是将电影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比方说,音乐课是什么?音乐课是讲授音乐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涉及到的有:音乐的相关历史、识谱和歌唱等基础理论、欣赏和鉴别音乐优劣的方法,以及歌唱、作曲等形式的实践内容等。因此,笔者认为,电影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该是讲授电影的发展历史、电影的基本理论、电影的鉴赏方法,甚至可以引申到电影的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课程。

其实,电影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毋庸置疑的,它的视听特性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让电影仅仅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应用到课程中来,是远远不够的。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要有与其他课程相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而不是仅仅将电影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辅助工具,或者简单地把电影作为教育技术的新媒介。

2、 对电影课的功能定位不够全面

下面,我们通过摘录雷祯孝电影课的书籍《电影课,实验在中国》目录中的一部分,来看一下他对电影课在功能上的课程定位。

发现之一:电影课是素质教育的高效途径
一、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报告:《电影与儿童成长》……..101
二、来自中央电教馆总课题组的报告:《中国小学生电影课实验结果与分析》……..107

三、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报告:《构建电影课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112
发现之二:电影课激活了学校德育工作
一、电影课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115

二、利用电影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18

三、利用电影课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情感……..122

四、电影课拓展了美育天地……..126
五、利用电影课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130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把电影课当做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是雷祯孝电影课的主要关注点,这从他其他几篇文章也可见一斑。雷祯孝认为,“我们不是天天都说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吗?我反过来一想,观世界而后形成世界观,你不充分地观世界,也可以形成世界观,好比青蛙井底观天,但那不是积极的世界观。”

笔者认为,电影在教育方面所起到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把电影课当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种方式,对于电影课本身来说是有失偏颇的。电影本身是一种文化,电影课的教授重点应该是为学生们提供如何理解电影、鉴赏电影、甚至是创作电影等与电影这一文化本身息息相关的内容。它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的。

3、 对影片片目的选取缺乏针对性

任何一个科目的课程设置都要从教材、教案、教例、教法等教学方式入手,对于电影课来说,对影片片目的选取就成为了衡量电影课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指标。片目的选取是否经典、类型是否全面,成为了电影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雷祯孝反复强调其电影课的选片策略是“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把最好的电影选给学生看,有系统、有分类,有系列,有配套。”“我们尝试从人类100多年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25万余部故事片和数不胜数的纪录片及动画片中,筛选那些经久不衰、百看不厌的上品精品电影,按照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编排出一个像课程一样的看电影计划。每个学期50部整部电影供选看。”

雷祯孝在《将电影引进教育 电影课课程体系初步完成》列出其电影课的部分片单。幼儿园电影课主题课例有:《白雪公主》、《海力布》、《萝卜回来了》、《网》、《小红帽》、《电影与环保》;小学电影课主题课例有:《外星人系列电影》、《发明家系列电影》、《龟兔赛跑系列电影》、《独生子女系列电影》、《变脸王》、《森林王子系列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动物孤儿系列电影》、《猴子捞月》、《皇帝的新衣》、《宝莲灯》;初中电影课主题课例有:《80天环游地球系列电影》、《南北战争系列电影》、《鲁滨逊系列电影》、《格列佛游记系列电影》;高中电影课主题课例有:《秦始皇六国论系列电影》、《吝啬鬼系列电影》、《阿Q正传系列电影》、《长征系列电影》、《风尘女系列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雷祯孝对经典电影的定位“经久不衰、百看不厌”是的,但是,他在对经典电影的选取上是亟待商榷的。2005年,英国评出世界十大经典儿童影片力推电影进入中小学课堂,入选的影片有《千与千寻》、《玩具总动员》、《绿野仙踪》、《凯斯》、《同窗之爱》等。可以看出,入选英国电影课的影片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儿童电影。从两份片单的比照我们可以看出,雷祯孝的电影课片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忽略优秀的外国影片。从英国力推拟进入中小学课堂的电影,我们可以看出,除肯·罗奇的《凯斯》来自英国本土,有4部影片来自美国,其余分别来自意大利、法国、瑞典、日本和伊朗。可以说,英国的电影课推荐片单是放眼世界的。而雷祯孝的片单仅局限于我国优秀的电影资源,对国外尤其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国家的优秀影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片单总体缺乏一定的国际性视野。第二,忽略优秀的当下影片。经典不意味着与时代相对立,雷祯孝对影片片目的选取主要针对电影史上的经典老片,这与时代是有所脱节的,是不足够满足学生对优秀影片需求的。第三,忽略优秀的非儿童片。雷祯孝的电影课片单主要以儿童片为主,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片单划分不够明显,这对于已经具有自己独立价值判断的青少年来说是不合时宜的。第四,忽略优秀的非主旋律影片。雷祯孝电影课的片单中多数是我国经典的主旋律影片,这对于其他题材的优秀影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

综上,笔者认为,给电影课设置片单应当全面考虑到社会形态、家庭关系、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等因素。应着重需要考虑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要考虑影片的分级问题,要在暴力、色情、恐怖等方面为学生们把好第一关。第二,所选取的经典电影,在纵向上,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横向上,要兼顾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认同的经典影片。第三,对电影的选取要实行分众化,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电影课,播放不同类型、不同思想深度的影片。总之,对电影的选取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要能够体现电影课的基本意义。

 

此外,从雷祯孝探讨电影课的主要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主要探讨了电影课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实施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受到的关注和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内容。但是,从对这几篇文章内容的对比来看,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都较为雷同,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电影课的整体理论研究和学术论证向纵向发展的进程仍然较为缓慢。

笔者认为,雷祯孝的电影课课题虽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但是却并没有得到来自教育学界和电影理论界应有的共鸣和支持。在此,我们呼吁,有更多像雷祯孝一样对中小学生的电影课教育热爱并充满信心的教育界和电影界工作者,能够加入到对电影课的探究活动当中来,使电影课在我国能够成为中小学生美育课的重要一部分,像音乐课、美术课一样,成为小学生的通识课,初高中生的兴趣课,从而提高我国中小学生对电影的鉴赏能力。

本栏目欢迎有识之士积极投稿,我们的投稿邮箱为cinepedia@gmail.com。投稿时请注明您的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我们会在第一时间阅读您的稿件并给予回复。感谢您对《迷影学刊》“电影课”栏目的大力支持!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