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祯孝的“电影课研究”论点辑录
雷祯孝
——人类课程以前经历了两个时代,正在走进第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行动课程时代,口号是荀子的名言:“学莫便乎近其人。”第二个时代,是书本课程占统治地位,兼有行动课程的时代,口号是顾炎武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三个时代,是行动课程、书本课程、电影课程交相辉映的时代,简称为交响课程时代,口号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
——中国教育部将电影课作为三个五年计划的规划课题,进而在2008年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发文,“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于同年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中 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一个国际联合研究试用电影课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一、 对电影课必要性的探讨
电影课的产生是教育关注者的共同预言和期待
——想把好电影拿来给学生当课程,并非我首创。早在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人类的一些先知,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鲁迅、蔡元培,他们当时就梦想和预言用电影来当学生的课程。
——1895年开始,电影被发明出来。大量的人类文字经典被拍成了电影,还有一些电影不经过文字阶段直接成为经典名片。人类的一些著名思想者立刻预感到,电影将是新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爱迪生传》的第七部分《让电影走出实验室》里说:“大部分的教科书,只有30%的效率。”“教科书绝对不能教我们的男女孩子们怎样去发展个人的天能,怎样得一个好的生活;那只有从生活的教育上着手,才能做到。要表现这种教育最有效力的方法,而且唯一适当的方法,就是用电影机。”爱因斯坦在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说:“电影作为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鲁迅在演讲时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会变成这样的。”1932年蔡元培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自任主席。他号召“中国要有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
电影课是教学媒介的新形式
——几千年前,人类将文字引进了教育;几百年前,人类将班级授课制教室课堂引进了教育,从而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10年来,中国正在较大规模地实验将电影引进教育。相信教育模式很可能将因电影引进教育而出现新的突破。
——我们多年的教育都是以文字媒介为主。他说,“我想倡导用电影为媒介。电影既有文本的内涵,又有其他方面的内涵,比如导演、美术、音乐等等,于是更加饱和、更加生动、更加感人、更加为人喜闻乐见。爱读书的人爱看电影,不爱看书的人也爱看电影。书只有少数人爱读,而爱看电影的人比读书人多出十倍百倍。电影是大众的文化,受众面更宽。”
——你们知道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吧?他是电影课的第一任课题组长。他说,如果说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那么电影课应该是锦上添花;如果希望工程是全中国的,那么电影课可能是全世界的;如果希望工程的周期是十年,那么电影课的周期可能是千万代。
二、 对电影课概念的提出
西方先贤的教学理念是电影课的理论基石
——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在文字引进课程之前,他们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幼儿在识字之前,在读书之前,他们也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后,仍然在继续学习,他们除了读书之外,更多地用的是行动课程。
——观世界而后才有世界观。英国的培根提出了感觉论和归纳法,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他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捷克的夸美纽斯受其启发,写了《大教学论》和《泛智学校》,提出“直观教学”,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是班级授课制的发起人,在设计时留出了暑假和寒假,目的主要是给学生行动学习的时间。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智力的发展起源于动作。美国的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就是在行动中学。他的学生改名陶行知,表示特别注重在行动中求知。刚从外国传进中国的华德福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行动课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生活用品。我们现在常讲的实践教学、活动课、体验教育,这些都属于行动课程,不过都是零零星星、时有时无,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课程体系,更没有学分。因此,我尝试把行动课程划分为36门6大类:劳动性行动课、观赏性行动课、训练性行动课、旅游性行动课、社会性行动课、实验性行动课。
——所谓行动课程是全身心全感觉去体验去感知真实世界,去悟道,一生至少要爬一座山,这是必要体验。不必要爬所有的山,可以看电影记录片,登山故事片,看遍全世界的山,这叫做充分体验。
把好电影运用到课程中来是电影课的核心内涵
——有一位朋友问我:现在网上那么多电影,电影院那么多电影,影碟店还有那么多电影,请问还要电影课干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我迟疑了一下,反问了一个问题:“现在网上有那么多的书,图书馆有那么多的书,图书城里还有那么多的书,请问学校的掌生还要课本干什么?”给学生做课本的东西,一定要是人类最好的东西。用最好的散文诗词编成了语文课本,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编成了历史课本。现在,凡是最好的文字传达的东西,差不多都拍成了电影。还有一些电影是以前的文字无法表达的,电影直接成为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体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所卜卫女士的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电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电影则正面大于负面。
——我设计的电影课有一个口号: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把最好的电影选给学生看,有系统、有分类,有系列,有配套。好的电影就是有价值的资源……现在好的电影,如果不能被孩子们看到,就不能作为人类所共有的资源被利用。”
——电影课的意思是,要把好电影当做课本用到所有学生的课程中来。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理念:好电影也是书、好电影也是饭、好电影也是药。孩子天天要吃饭,吃着吃着,就长大了。孩子们要看世界、要看书、要看电影,看着看着精神就长高了。
——去年,我们到马来西亚的六个城市去介绍电影课。一位华人校长说:我们没有办法把学生带到全世界,但是,电影课可以把全世界带给学生。
三、 对电影课实践的探索
选择好电影是电影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们尝试从人类100多年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25万余部故事片和数不胜数的纪录片及动画片中,筛选那些经久不衰、百看不厌的上品精品电影,按照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编排出一个像课程一样的看电影计划。每个学期50部整部电影供选看。好比学生天天要吃饭才能长身体,整部好片周周看,可以帮助学生长精神。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不仅需要技能,还尤其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强大的个人意志。
——我们从30多个电影生产国100多年来的电影中,反反复复,筛选这样的电影,再逐步高清化。例如灰姑娘的电影10年前就已经有77部,有动画的,人演的,白人灰姑娘,黑人灰姑娘,歌舞灰姑娘,真实故事里没有南瓜马车的灰姑娘。最后只能选一部进入电影课。很残酷!就好像选李白的诗人课,也只能收进三五首。其余的自己去读。我们选电影,打个比方说,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搜遍;撇下天罗地网捕捉电影经典,何惜呕心沥血编织课程新方。
电影课的实践要从质到量逐步推进
——电影课研究三部曲:
第一,组织常规看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组织观看不同层次的电影。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平均每周看2部,15年共看过1500余部上品精品电影。这是一种阅读,也是一种阅历。
第二,主题课例研究。将电影课开发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2003年已向课题学校公布电影课的第一轮课程体系设计。以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为一课。例如,所有的发明家电影为一课,所有的外星人电影又为一课。幼儿园每周一短课,中小学每两周一课,共324课。每课有必修课电影、选修课电影、自助餐电影。由学校认领一个主题课例深入研究开发。开发一课,共享百课。目前,已认领96课,开发出了50多课。2005年将上报电影课教学大纲。
第三,学科电影整合。用电影的整部和片段打包,对应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的每一课,每课一包电影资源,课对课。目前已完成小学语文人教版2001、2002版、课程标准实验版、苏教版的“课对课”电影资源共800余课,初中中国历史“课对课”电影资源100余课。地理、生物、自然、科学、心理、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世界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的“课对课”电影资源正在研究开发,将不断出台。教师可选择电影资源制作课件,学生可直接面对电影资源进行预习和探究性学习。
四、 对电影课实施情况的总结
电影课受到了国家和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高度重视和资源支持
——(电影课的实施)最早是在浙江温州的一个农民城龙港镇。当时当地教育局长听到一句话,说电影课可能迅速缩小城市和农村孩子眼界的差距。他一听马上就拍板试验。……三年之后,消息不胫而走,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馆长李鹏带助手来访,动员我们加入全国教育科学的“九五”规划课题,我们很快就收编了,成了正规军。“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五年计划,电影课连续实验、实证,到15年时,2008年,国家五个部下文了,正式通知全国,“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同年,教育部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我当了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到现在为止,全国的电影课实验学校是515所,国外有1所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学校。
——大家知道于蓝老师吗?《烈火中永生》中演江姐的那一位前辈。于蓝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任厂长,是儿童电影界的泰斗。在一次国际电影节的宴会上,有人将我介绍给于蓝。她问我,你们是做什么的?我说,我们是把全世界最好的电影选出来给学生开课的。她一听,说,好,你站在这里别走,我去给你叫几个人来认识一下。就这样认识了一批儿童电影界的老前辈。
对电影课的探索已进行了20年
——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电影课,实验在中国》,扉页上写了两句话: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对你讲述的是一个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主张。在19世纪末,人类发明了电影;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公元的千年之交,中国大规模地实验将电影引入课程。
——16年来,26个省、市、自治区里陆续加入电影课实验团队的400多所学校,绝大多数把电影课排进了课程表,作为本校课程。在校学生80万人,历年毕业的受益学生超过200万。10多年前的若干个电影课小学生,现在成了杰出的国际公民,他们还千方百计地陆续寻找到电影课组织,回忆电影课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国电影课课程体系已初步完成
——自2002年7月山东省淄博市的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全面启动了电影课研究的三部曲,在电影课网站开设密码区供课题学校共享研究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电影课实验在中国》一书(王珠珠主编,雷祯孝执行主编),在武汉召开了电影课的第二次全国研讨会,交流了39课电影课主题课例,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合作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了电影课对儿童的影响心理测评培训,并于2004年4月进行了测评。同时与日本的交流也更加升级。9年来,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1所中小学、20所幼儿园近50万学生、2万多教师成为电影课的开拓者。
——电影课网站www.dianyingke.cn,2004年7月起开设免费下载。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未成年人的文件精神,网站于2004年7月1日起开设免费下载区。
五、 对电影课教学效果的阐述
电影课达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施建农、刘正奎等研究员10多年来一直跟踪研究考察电影课的效果。他们得出结论,电影课是“唤醒激情的课程”,进而由中国科学院立项为“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他们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使用电影课提供的137部人类灾后精神建设经典电影,在灾区开展心理援助,起到了光是说话讲课起不到的心理疗伤作用。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何静女士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电影课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电影课为载体,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才能学习。电影课是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坦伯格(Sternberg)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的综合应用与实践。
——(实践了电影课的)一位学校校长说:“我们一直在寻找,希望找到一个让学校整体提升的平台。找来找去,找到了电影课。电影课把全校工作都带动起来了。考试成绩大提高,同时又实现了减负。”
——(浙江温州的一个农民城龙港镇)三年(电影课)实验,学生反响热烈。生病在家的学生,害怕错过电影课,一定要同学把自己背去。学校问卷调查,问最喜欢上哪一门课?统计结果,电影课高居榜首,成为学生第一首选的课程。
——一位教师说:“电影课悄然改变着学生。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努力,学生们已经改变。我发现自己也悄然地发生了改变。”
电影课对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很多学校做了教学实验后发现,电影课对多门学科都有好处。不经过试验不知道,经过实验,可以说,电影课对11门相关课程都有程度不同的促进。比如,电影可以促进语文课,使学生语言文学表达能力提高;可以促进历史课,大量地观看与历史有关的电影,比老师枯燥的讲课有更好的效果;还有地理课,学生们在电影中看到全世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了老师口述不能完全表达的问题还有思想品德课,电影中能够解决的思想品德就太多了,比如勇敢、机智、坚强、善良、爱心等等。英语课就更直接,有两种声道的发音,通过英语声道可以学到最纯正的外语音乐、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影片就是艺术的熏陶。
六、 对电影课反响的介绍
外国教育家对电影课能培养孩子的全球意识达成共识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克·托克利在斯德哥尔摩听取了中国电影课的论坛后说,电影课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全球意识。一位日本朋友说,中国上电影课长大的这批孩子,今后在联合国、奥运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各种领导席位的竞选中,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人们认为他们也许更能胜任领导各种世界事务。电影课,不仅使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最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全球共同精神的基础上直接对话,促进整个人类的沟通和国际合作。有人说,电影课在国际和平上的意义,说不定能胜过英语,因为它帮助人们沟通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沟通了思想,沟通了价值观、世界观,沟通了整个人类的精神。果真如此,电影课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则善莫大焉!
电影课作为“童梦计划”已被引进日本
——日本从2000年起,考察中国正在开展的将电影引进教育的课题研究,2001年起他们每年一个战略步骤,将电影教育引进日本。2003年增加为2个步骤,2004年3个以上步骤,年年加速。而且,这种促进工作由企业家发起,再动员政治家和教育家参与。所以,一旦准备完成,推进速度将会很快。
2001年,藤井胜典先生带领日本著名杂志《致知》的主编来华采访电影课,同年8月号用6个16开页面发表了与我的对话。文前加按语:“当日本正苦于教育的崩溃,邻国中国面向未来,在国家的领导下,以惊人的势头推进教育改革,其中,利用电影课进行教育的新方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邀请我到日本七大城市——东京、大阪、长崎、神户、鹿儿岛、仙台、静冈讲学,并给东京晓星国际学园的学生上电影课《哥伦布》。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等媒体报道了我在长崎的演讲,我还受到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会见。2002年7月携同日本一位教育家参加中国山东省淄博市的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2003年4月,邀请中国电影课校长专家代表团到日本访问。11月12月,日本电影学校副校长千叶茂树博士生导师,在藤井胜典的陪同下,参观拍摄了纪录片《映像教育学(中国编)》(48分钟)。2004年4月再度邀请中国电影课校长专家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并将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课实验在中国> -书翻译成日文出版,发行本书时将带发DVD《映像教育学(中国编)》。
2002~2004年这3年,日本国会议员小野晋也先生会见了中国的电影课代表和代表团。同时,这三次访日,我都与日本企业界的董事长们见面座谈,他们成立了一个“将来世代”研究组织,把电影教育当作其中的战略问题之一。
——大家都知道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阿丘吧?他做了一期电影课的《社会记录》节目。我们看一看阿丘怎么介绍电影课。他说,电影课介绍到了日本之后,翻译成为童梦计划。就是说让儿童通过看电影,从而拥有一个梦想,他非常赞赏这种翻译。
![](http://www1.feedsky.com/t1/731448051/moviegoer/feedsky/s.gif?r=http://www.cinepedia.cn/w/leizhen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