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Moviegoer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

《电影手册》评《霸王别姬》

$
0
0

 

《电影手册》评《霸王别姬》

译者:本文截取自安托万·德·贝克(Antoine de Baecque)关于电影《霸王别姬》的影评。1993年《霸王别姬》与《钢琴课》(The Piano)一起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在此影评中,作者着重强调了中国京剧文化的电影表达,并将京剧元素、电影场面调度以及导演自身经历共同视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表现出综合的电影文化观。

……

霸王别姬》(Adieu ma concubine)与《大阅兵》(La Grande parade,1986)或《孩子王》(Le Roi des Enfants,1987)相同,因为陈凯歌的一切活动空间都基于系列礼仪规范之上,学艺、尊重和延续都成为人物生活不同阶段的标识。确切来讲,是中国电影为国际学院派艺术提供了保证。这就是说,《霸王别姬》中对传统规则和法则束缚的表现,好像是陈凯歌世界中被压抑的生机以相反的方式完成。豆子和石头,两个少年在京剧学习过程中面对压迫和苦难所表现的倔强,同样作为电影个性化真正成功的象征。这不单是《霸王别姬》最为经典的部分,不单是杰出艺术的入门时段,还是陈凯歌用以表达个人美学的时机:电影保持着执拗甚至是甘愿受虐的态度,不遵从传授者的调教、艺术训练的规矩、演唱或表达的惯例,背离传统,同样拒绝迎合历史(逢迎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的京剧)和成为国际文化的替代品(直到最后,仍保持传统规矩的神秘)。

电影的妆扮造型起初让人感觉矫饰且不自然,像明证般让人接受。les_cahiers_du_cinema_comments_on_farewell_my_concubine_250它不是一种让步或刻板的屏障,而是一种责任:它非常直接地表现出京剧中制度化的颜色(正直的红色,狡猾或阴奉阳违的白色,直率的黑色,暴力的蓝色,智慧的黄色,邪恶想法的棕色或奇异思维的银色),以及确定的72种情绪妆容或27种表达不同情感的笑声,从愤怒到吃惊,从恐惧到阿谀奉承。这才是陈凯歌电影的真正主题,而不是暂时性的规避,这个主题一直追随着两个主要演员的平凡童年,“旦”,也就是女主角,“生”,也就是男主角,在棍棒之下被迫牢记戏剧的传统法则,直到1966年他们选择放弃为止。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公开反省传统,否认铭刻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身姿、颜色、情绪的唱腔和唱段。《霸王别姬》同时也是一部礼仪电影,在无形的规则——规定的色彩和强制的动作中表现出来,同时结合陈凯歌的经历共同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豆子和石头学习京剧近40年,因饰演虞姬和霸王时一举成名之时,却顶着“程蝶衣”和“小楼”两个艺名——这是一种与仪式及其表现相关的民间热情。陈凯歌展示了色彩如何让引发激情,被大家公认的动作如何成为共享的文化元素。确切的说,整个戏曲的桥段几乎互相重复,是校园学习的直接延长,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既有交叉片段又韵律诵读,从节奏和视觉的角度表达了电影的真实。

 

安托万·德·贝克(Antoine de Baecque),《论色彩》(Traité des couleurs),谭笑晗译,选自《电影手册》(Les Cahiers du Cinéma),1993年6月,N°46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