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电影学术动态-第一期
唐媛媛/整理
创作谈
本雅明·海森贝格(Benjamin Heisenberg)等:《采访薇贝克·文德略》(Interview: Vibeke Windeløw),《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采访人:本雅明·海森贝格、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和皮尔·克里迈特(Peer Klehmet),采访日期,1998年3月16日。
薇贝克·文德略是一位丹麦制片人,曾担任过电影《狗镇》(Dogville, 2003)、《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 2000)和《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 1996)的制片人。文章主要针对文德略的制片经验、同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的合作及其所担任制片的电影创作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本雅明·海森贝格(Benjamin Heisenberg)等:《采访林恩·伯格鲁姆》(Interview: Lene Børglum),《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采访人:本雅明·海森贝格、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和皮尔·克里迈特(Peer Klehmet),采访日期:1998年3月16日。
林恩·伯格鲁姆,丹麦制片人,她所制作的电影类型主要有实验电影、顶级色情电影以及戏剧电影。这篇访谈主要针对地下电影、地下电影的观众、以及日本桃色电影与其所制作的电影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对伯格鲁姆进行了采访。
本雅明·海森贝格(Benjamin Heisenberg)等:《采访拉斯·冯·提尔》(Interview: Lars von Trier),《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采访人:本雅明·海森贝格、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和皮尔·克里迈特(Peer Klehmet),采访日期:1998年3月17日于哥本哈根。
这篇采访从冯·提尔(当时)的新作《白痴》(Idiot, 1998)开始,谈论到他的其他电影以及道格玛原则对于他作品的影响,此外还就摄影风格、丹麦新浪潮以及音乐剧《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 2000)等问题同导演进行了采访和讨论。
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等(译):《采访乔治·卢卡斯》(Interview: George Lucas),《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此篇采访首次刊登于杂志《美国摄影师》(American Cinematographer),采访人:罗恩·马吉德(Ron Magid),采访日期:1997年2月。
在电影《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完成之后,卢卡斯成立了卢卡斯数字技术公司,在这篇采访中,主要围绕数字科技给电影带来的改变这一话题展开。
塞巴斯蒂安·库兹利(Sebastian Kutzli):采访桃丽丝·多利(Interview: Doris Dörrie),《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采访人:塞巴斯蒂安·库兹利,电话采访,采访日期:1998年5月29日。
桃丽丝·多利是德国当代女导演、作家兼电影制片人。代表作品有:《我和他》(Ich und Er, 1988)、《我漂亮吗?》(Bin ich schön?, 1998)等。本期采访主要围绕她(当时的)新作《恍然大悟》(Erleuchtung garantiert, 2000)的幕后制作的话题展开。
丹尼尔·斯彭泽(Daniel Sponsel)等:《采访维尔纳·赫尔措格》(Interview: Werner Herzog),《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2月,第2期,(Februar 1999-Nr. 2)
采访人:丹尼尔·斯彭泽和扬·泽博尼克(Jan Sebenig)。整理: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采访日期:1998年10月。
维尔纳·赫尔措格,德国导演,新德国电影运动倡导者之一,代表作品有:《绿蚂蚁做梦的地方》(Wo die grünen Ameisen träumen, 1984),《陆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等。本期围绕导演的生平、电影中画面、电影创作等话题对赫尔措格进行了采访。
本雅明·海森贝格(Benjamin Heisenberg)等:《X-Filme公司:一副肖像画》(X-Filme. Ein Portrait),《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2月,第2期,(Februar 1999-Nr. 2)
X-Filme公司是1994年由制片人斯特凡·安德特(Stefan Arndt)同导演丹尼·雷维(Dani Levy)、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和沃尔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联合成立的电影电视制作公司,该公司旨在为独立电影或者艺术片服务。本文是一篇对公司的这些创办者的访谈集,文章分别为:1998年8月4日于慕尼黑,本雅明·海森贝格(Benjamin Heisenberg)和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对沃尔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和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 )的采访;塞巴斯蒂安·库兹利(Sebastian Kutzli )于1998年8月7日在柏林,对导演亨德里克·汉德罗腾(Hendrik Handloegten)的访谈;1998年11月5日在汉堡,对演员兼导演的塞巴斯蒂安·施普尔(Sebastian Schipper)的采访,以及1998年11月10日和11日在柏林,分别对导演丹尼·雷维(Dani Levy)和斯特凡·安德特(Stefan Arndt)的采访。
本雅明·海森贝格(Benjamin Heisenberg)等:《采访汉斯·於尔根·西贝尔贝格》(Interview: Hans-Jürgen Syberberg),《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采访人:本雅明·海森贝格、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和塞巴斯蒂安·库兹利,采访日期:1999年4月30日。
汉斯·於尔根·西贝尔贝格,德国导演,新德国电影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希特勒:一部来自德国的电影》(Hitler, ein Film aus Deutschland, 1977).本期采访主要围绕非理性、人工电影、“幻觉机器”(电影)、希特勒电影、以及音乐剧等话题展开。
克里斯·罗德雷(Chris Rodley):《采访大卫·林奇》(Interview: David Lynch),《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节选自[美]克里斯·罗德雷(Chris Rodley):《林奇关于林奇》(Lynch über Lynch).出版社:Verlag der Autoren.1998.
在林奇的作品中,房子似乎是一个危险的地带,在这篇采访中,罗德雷对其电影中房子和花园的作用,以及角色的表现等话题对林奇进行了采访。
燕斯·博尔纳(Jens Börner)等:《采访让-克洛德·卡里埃》(Interview: Jean-Claude Carrlere),《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采访人:燕斯·博尔纳(Jens Börner)和本雅明·海森贝格(Benjamin Heisenberg),采访日期:1998年12月17日。
让-克洛德·卡里埃是法国非常重要的电影编剧、作家。代表作品有:《自由的幻影》(Le Fantome de la liberte, 1974)、《母亲与娼妓》(La Maman et la Putain, 1973)等。本期采访围绕梦、梦和电影的逻辑、梦和电影的关系、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以及文学改编的电影等话题展开。
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三扇窗》(Three Windows),《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前言及采访人: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采访日期:1999年5月5日。
Cine Nomad公司是由尼古拉斯·胡姆贝特(Nicolas Humbert)和维尔纳·彭策尔(Werner Penzel)于1987年在慕尼黑创立的,《三扇窗》是该公司的一部耗时7年的作品(1993-1999),它讲述了美国诗人罗伯特·莱克斯(Robert Lax)的故事。这部电影的放映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三张相连的画面(Triptychon)同时放映, 影像被分别同时投映在墙壁上的三张荧幕上,从而使观众产生了一种别样的观影体验。在这篇文章中该杂志针对Cine Nomad公司及其电影对两位创始人进行了采访。
电影理论研究
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托马斯·温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道格玛95》(Dogma 95),《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这篇文章写于1995年3月13日,是一篇宣言,文章前半部分对道格玛95的目的进行了描述,比如:道格玛95是一种抢救措施,对于道格玛95来说,电影并不是个人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列出了道格玛95著名的十条规则。
让·吕克·戈达尔(Jean Luc Godard):《电影正如所有其它的一样简单》(Kino ist genauso einfach wie alles andere auch),1980, 《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这是一篇戈达尔文章的节选,文中作者讨论了电影中专业和业余的问题。作者认为制作电影并不是那么困难,但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保持拍电影的热情,二是同他人的协作,并在协作中体现自我。
戈尔文·施密特(Gerwin Schmidt):《图片,图片再循环》(Bilder, Bilderrecycling),《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与文字相比,图片由于缺少较为统一的认知和解码系统而变得难以理解,它们多数都还是以文本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长久以来,图片都是精英阶层的权利工具,在图片的再循环过程中图片的一些意义可能发生改变甚至翻转。本文探讨了图片在流传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意义以及作者原始意图的流变。
由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快进:电影必须是危险的》(Fast forward: Kino muß gefährlich sein),《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 1)
面对90年代德国低迷的喜剧市场以及享有特权的大片制作,本文的作者呼吁制作更“危险”的电影,即电影应该抛开传统电影的束缚,大胆尝试更多新的电影手段。
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快进:第二联盟》(Fast Forward: 2. Liga),《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2月,第2期,(Februar 1999-Nr. 2)
面对当前商业大片当道的电影市场,本文作者呼吁,建立一个与当前电影工业相对立的第二联盟,用来支持非商业电影的发展。这将是一个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行为。
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猎人和收藏家》 (Jäger und Sammler),《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在这篇仅有百字的短文中,作者霍奇豪斯勒从“Ready Made”这一艺术形式入题,探讨了电影创作中对于图片的创造和再加工的问题。
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快进:政治与电影》(Fast Forward: Politik und Kino),《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黑特·史德耶尔是当代德国电影制作人兼作家,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后殖民主义批判和女权主义再现批判的写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讨论了当今两个主要的热门话题——电影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本雅明·海森贝格(Benjamin Heisenberg):《形式跟踪》(Form follows),《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者认为电影的形式手段可以独立于电影的叙述内容而存在,并具有与内容同等重要的作用。快节奏的电影制作方式使人们专注于程式而忘记了创新,作者重新论述了什么才是“重要的”。
帕特里克·布特曼(Patrick Buttmann):《被编排的情感——对音乐编剧学和混合编剧学的思考》(Komponierte Emotion. Überlegungen zur Musik- und Mischdramaturgie),《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本文探讨了电影中音乐和音响的设计以及它们同剧情的关系,在多数好莱坞大制作的影片中,音乐和音响的设计使观众完全参与到剧情中,拥有和剧中人物一样的听觉角度。此外本文还以《七宗罪》(Seven, 1995)为例,讨论了主观混合音响在电影中的运用。
影片分析
塞巴斯蒂安·库兹利(Sebastian Kutzli):《“野草莓”专栏》(Rubrik “Wilde Erdbeeren”),《左轮手枪》(Revolver),1998年6月,第1期,(June 1998-Nr.1)
在本期的“野草莓”专栏里,作者对拉斯·贝克(Lars Becker)的《岸上的林戈》(Landgang für Ringo,1996)、让·吕克·戈达尔的《阿尔法城》(Alphaville, 1965)、弗米迪·M·米偌(Fredi M. Murer)的《阿尔卑斯的激情》(Höhenfeuer, 1985)、弗尓南多·索拉纳斯(Fernando E.Solanas)的《旅行》(El Viaje, 1993)、王家卫的《堕落天使》(1995)等影片进行了短评。
皮特·普日戈达(Peter Przygodda):《好狡猾!》(Gut abgefeimt),1998年8月19日,《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2月,第2期,(Februar 1999-Nr. 2)
这是一篇对于电影《罗拉快跑》(Lola Rennt, 1998)的短评,虽然该电影博得了众多好评,但是作者在该文中表达了自己别样的观点,探讨了电影通过一些电影技巧而取胜的策略。
约恩·摩尔(Eoin Moore):《野草莓》(Wilde Erdbeeren),《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2月,第2期,(Februar 1999-Nr. 2)
约恩·摩尔是一位来自爱尔兰的德国导演,在这一期的“野草莓”专栏中,摩尔以随笔的形式分别对麦克·李(Mike Leigt)的《赤裸裸》(Naked, 1993),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的《奇异小子》(Gummo, 1997),拉斯·冯·提尔的《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 1996),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Paris, Texas, 1984),朱赛贝·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的《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 1988)以及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等影片进行了简短的评论。
导演研究
吉尔曼·克拉尔(German Kral):《跪下》(Auf den Knien),《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2月,第2期,(Februar 1999-Nr. 2)
吉尔曼·克拉尔是一位阿根廷裔德国导演,代表作品有《不在场的记忆》 (Buenos Aires, meine Geschichte, 1999);《名扬四海》(Música cubana, 2004,维姆·文德斯任制片)等。该文是作者的一篇随笔,文中作者对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及其作品如《大树之歌》(Apur Sansar, 1959)和《大地之歌》( Pather Panchali, 1955)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冷静、威严以及空白进行了阐释。
比利·怀特(Billy Wilder):名家讲堂(Meisterklasse),《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在这篇短文中,怀特向我们介绍了刘别谦(Lubitsch)在电影《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 1934)中一个幽默而又扣人心弦的场景中所使用的电影技法。
电影创作
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等:《争吵》(Wortwechsel),《左轮手枪》(Revolver),1999年6月,第3期,(June 1999-Nr. 3)
法斯宾德电影《R先生为何抓狂》(Warum Läuft Herr R. Amok?)中节选场景“在吧台边”(An der Bar)。
![](http://www1.feedsky.com/t1/729789295/moviegoer/feedsky/s.gif?r=http://www.cinepedia.cn/w/informations_of_film_studies_in_german_1/)